微囊化技术迭代创新,重塑营养健康原料“新型”竞争力
tony 17小时前 2186
微囊化技术开始成为营养健康行业的标配,哪些原料值得用技术再做一遍?

未来几年,微囊化(Microencapsulation)不再是技术卖点,而会成为主流营养品和功能食品饮料类别的标配。


基于植提桥对全球营养健康行业30年的发展观察,我们洞察到微囊化技术目前在食品饮料、营养品行业正处于从“基础普及”向“功能升级”迭代的关键阶段。这项技术已经从最初的保护与掩味功能,拓展到活性成分稳定、靶向释放、改善生物利用度以及提升产品感官体验等更高维度的应用。


01


微囊化引领营养原料创新

微囊化技术是一种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活性物质包裹于微米/纳米级高分子材料中的工艺,因其外观呈粒状或者圆球状,粒径在1~250μm,属微米级,故名微囊或者微胶囊。它的本质是一种将核心物质包裹在微小囊体中的技术,就像给里面的物质穿上一层"防护衣“。
微囊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项技术出现于1930年代,直到1954年美国NCR公司利用微囊化技术开发出“复写纸”,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微囊化技术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应用于食品饮料、营养品、医药、化妆品、农业等多个细分行业。
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健康和品质需求的不断升级,比如良好口感、高效吸收、货架期稳定等,微囊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明显,主要的功能集中在以下方面。
1).保护活性成分:避免光照、氧化、热降解;
2).掩盖气味和味道:如掩盖DHA的鱼腥味、铁剂的金属味;
3).控制释放:实现体内的精准、缓释、延时释放;
4).改善加工性能:防止吸潮、延长货架期。


02


市场热门“微囊化”营养原料

在营养健康产业中,大多数功能原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常常面临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感官体验不佳等“最后一公里”难题。而微囊化技术,正日益成为破解这些瓶颈的关键方案。它不仅是对传统剂型的优化升级,更是在重构原料的功能表达和市场应用场景,典型原料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矿物质微囊粉
维生素类原料普遍存在“易氧化、活性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维生素A、C、D、E等,极易受到紫外线、pH变化、温度波动甚至巴氏杀菌等工艺环节的影响,导致活性成分降解、营养价值流失。通过微囊化技术,可以在其表面形成保护性包膜,实现多重屏障,有效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与营养有效期。

图源 :千图网

相比之下,矿物质类原料则面临另一类挑战:口感苦涩、金属味重、生物利用度低。例如铁、锌、镁、钙等成分。通过微囊包埋,能优化风味体验,还可调节释放速率,更好地应用于功能饮料、软糖、粉剂等剂型中。
从产业端来看,微囊化维生素与矿物质已成为全球原料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不少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功能原料的高效化与广谱应用。
Lubrizol:例如,原料供应商Lubrizol于2024年推出两款创新矿物质原料MAGSHAPE™镁微胶囊和LIPOFER™铁微胶囊,这两款产品采用先进的微粉化+微胶囊化工艺处理,不仅有效减少金属味,还提升原料的水分散性、感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广泛应用于胶囊、片剂、咀嚼片、软糖、口溶粉等多种产品形态中,满足多元消费场景的需求。
浙江天和诚生物:在国内,浙江天和诚生物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微囊化功能原料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公司采用创新的多层包埋技术与差异化配方策略,构建了包括β-胡萝卜素粉、维生素A/D/E粉、多不饱和脂肪酸粉等在内的十余种微囊化产品矩阵。
以维生素D为例,公司可提供结晶型、粉末型、油剂型等多个规格,灵活匹配客户的不同产品开发需求。目前,天和诚具备年产500吨微粉产品与300吨微粒产品的产能,已成为国内微囊化原料领域的代表企业。
可以感知到,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创新企业,微囊化技术正成为维矿类原料升级迭代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产品多剂型、多场景创新的核心。
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微囊粉:
全球市场对于Omega-3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两年植物基来源的Omega-3也开始受到市场的关注。然而,Omega-3脂肪酸往往会存在易氧化、腥味突出、生物利用率不足等行业性技术瓶颈,微囊化技术恰恰是解决这些瓶颈的关键,以该技术为核心支撑的Omega-3微囊粉形态正成为市场升级迭代的创新原料。

图源 :千图网

Future Market Insight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Omega-3微囊粉的市场规模达105 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17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2%,正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目前,全球该赛道的主要玩家包括Nu-Mega Ingredients、BASF、KD Pharma、Benexia、Friesland Ingredients、嘉必优、美泰科技等。
Nu-Mega Ingredients:自1997年起,Nu-Mega Ingredients便专注于微囊化Omega-3粉末的研发与生产,是全球较早向市场供应微囊化DHA和ARA粉末的企业之一。其专有微胶囊技术具备高含油量、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出色的粉体稳定性及良好的感官表现,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补充剂、植物基食品、烘焙制品以及乳制品中。
嘉必优:作为全球DHA与ARA核心供应商之一,嘉必优则是国内较早实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微囊化技术产业化的企业。通过自主搭建微囊化技术平台,有效解决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产品开发中面临的“稳定性差、风味重、应用受限”等挑战,为DHA、ARA等原料在更广泛营养应用场景中的落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目前,嘉必优已建设多条功能脂质微囊化生产线,具备从原料提取、精炼、包埋到粉体成品的一体化供应能力。
美泰科技:和传统微囊化技术不同的是,美泰科技则采用纳米级包裹技术,聚焦稳定性与吸收率双重提升。其独有的仿生乳化包埋体系结合多维抗氧化矩阵,构建起精密的微米级防护结构(粉体粒径<200μm),通过物理屏障与化学协同机制,有效优化脂肪酸的风味表现、延长货架期,并显著提升生物利用度。
目前,美泰科技已推出包括DHA藻油粉、AA粉、鱼油粉和磷虾油粉在内的Omega微囊粉系列,适用于奶粉、蛋白粉、功能饮料及烘焙食品等多种品类。
除此外,AAES2025展商(展位号E35+E36)之一挪威阿克海洋生物公司,创新性推出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粉,能够更好的赋能下游产品的开发。
类胡萝卜素微囊粉:
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色素,包括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虾青素等,目前也已经成为营养健康行业的主流原料。天然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等)存在光热敏感性强、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通过微囊化技术能够解决这些原料在下游产品配方中的应用瓶颈。

图源 :千图网

大连医诺:作为全球持续深耕微囊化技术的企业之一,大连医诺从微囊化技术1.0迭代到3.0时代,主要聚焦活性成分的人体吸收,通过壁材的精准选择、功能成分的科学配比以及技术参数的筛选优化,进一步提升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多款原料解决方案中应用微囊化技术,包括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功能脂质、维生素等。
以类胡萝卜素系列产品为例,微囊化技术生产的MariGuard®叶黄素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应用场景多元化,涵盖油悬液、微囊粉及微粒等规格,应用利用度更高。AstaGuard™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纳米乳能够快速在水中溶解,确保其在各类即饮饮料中的应用。
天音生物:国内同样聚焦微囊化类胡萝卜素的企业还有山东天音生物,目前建有3条智能化微囊生产线,可提供叶黄素、叶黄素酯、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原料,满足不同产品的单包埋、多层包埋微胶囊稳态化处理。其中,叶黄素实现从原料种植、提取、纯化到微囊化全产业链生产,全程对品质实现精准控制,延伸更多应用消费场景。
益生菌微囊粉:
作为市场热门功能原料,益生菌的热度与创新还在持续升温。这一趋势的背后,离不开加工与制剂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其中,微囊化技术已成为益生菌商业化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手段之一,能有效解决益生菌应用中的几个关键瓶颈,包括胃酸存活率低、储存期活菌衰减、食品加工中活菌易失活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菌株(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对包埋材料与工艺参数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因此开发过程需高度定制化,精准匹配菌株特性,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与生产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图源 :千图网
从市场布局来看,当前多数益生菌企业正加速微囊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企业,代表企业包括Probiotical、Vesale Pharma、Glac Biotech、微康益生菌(AAES2025展位号D1)、山东中科嘉亿(AAES2025展位号F5)、善恩康(AAES2025展位号E23)、君小宝等。
Probiotical:其中,意大利Probiotical公司开发的MicroBac®微囊化技术,可将益生菌细胞包裹于食品级脂质植物基质中,显著提升菌株的耐胃酸胆盐能力与货架期存活率。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支持益生菌与其他活性成分的复配使用,为益生菌的场景化应用提供更大空间。
Glac Biotech:中国台湾的Glac Biotech则是全球较早建立益生菌筛选体系的企业之一。该公司采用自有的PRONEX®微囊化技术,可有效保障益生菌在储存、运输及整个保质期内的活性与品质。此外,Glac Biotech还拥有涵盖菌种筛选、高密度发酵、热锁存等多项核心工艺,构建了从源头到应用端的益生菌全链路技术优势。
功能性油脂微囊粉:
在功能性油脂领域,如椰子油、亚麻籽油、南瓜籽油等,微囊化技术正成为提升产品品质与多场景应用适配性的关键手段。通过微囊化包埋,这类高活性、易氧化、风味敏感的成分得以实现稳定性提升、风味改善与生物利用度增强,从而更好地添加到饮料、片剂、软糖等剂型中。
目前,辽宁晟麦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微胶囊油脂粉末平台。其微囊化工艺通过不断优化和迭代,能改善油脂的不良气味与易氧化特性,提高速溶性、控释性与货架期期。原料覆盖月见草油、琉璃苣油、亚麻籽油等多类植物油脂,适用于传统片剂和粉剂,也可添加到营养软糖、功能饮品等创新剂型,推动了功能性油脂在营养健康领域的应用边界。


03


持续迭代,微囊化技术未来升级方向

微囊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和营养品行业的应用正在从实验阶段走向产业化,未来将朝着植物基、可持续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1.壁材创新:壁材是制备微胶囊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不仅决定包埋效率与释放特性,更是影响其安全性、稳定性和感官表现的关键。未来,微囊化的壁材会更趋向天然、安全、可持续的植物基选择,比如如豌豆蛋白、乳清蛋白、果胶、阿拉伯树胶等新一代聚合物。
2.精准释放:未来的微囊化技术会朝着更加精准和智能的趋势发展,帝斯曼-芬美意于2024年推出一款创新维生素B2原料Humiome®B2,通过其特有的MTT技术,使用双层天然涂层将维生素B2包裹在多单位微粒中,提高稳定性的同时达到精准释放。
微囊化技术虽然在提升原料稳定性、掩味、控制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要实现其大规模、低成本的应用,仍需在工艺标准化、壁材开发、跨学科融合和法规标准等方面持续创新与突破。
多年来,植提桥一直在强调营养健康产业技术的重要性和技术表达传递的关键。植提桥主办的AAES2025(第16届天然健康产品行业大会&展、第2届药食同源滋补品升维开发峰会&展、第8届中国健康好技术之营养素技术创新奖&药食同源技术创新奖)将于10月 24-26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庄)举办,将继续聚焦“技术搏未来”,助推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推动营养健康产业持续升级迭代。
欢迎更多企业加入AAES2025!目前,AAES2025早鸟价报名通道已开启。
早鸟价:AAES2025早鸟价来了!报名通道全面开启
具体日程信息AAES2025 双会首轮日程公布!锁定10.24-26南京!
报名联系

参考来源:
1.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Essential Oils in Cosmetic and Personal Healthcare Products—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Industry.
2.Microencapsulated Omega-3 Powders Market Size and Share Forecast Outlook 2025 to 2035, Future Market Insights.
3.营养素微囊化是功能食品的“创新利器”吗?植提桥,2022年2月.
4. Lubrizol、Nu-Mega Ingredients、Probiotical、Glac Biotech等企业官网.

技术搏未来 · 目录上一篇药食同源“科技赋能”再进阶:三大现代提取技术重塑原料价值与产业格局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评论,请先 登录 or 注册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欲了解历史信息,请切换至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