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ES2025植提桥科学论坛,发现产业原点机会
Chloe 3小时前 2132
AAES2025植提桥科学论坛内容精彩回顾。

植提桥主办的AAES2025第16届【AAES天然健康产品展&AAES天然健康产品行业大会】和同期第2届【药食同源|滋补品升维开发峰会】近日在南京成功闭幕。为期三天(10月24日-26日)的行业盛会,既是智慧交融的平台,也是前瞻判断与资源链接的枢纽。

大会特别设置“科学论坛”聚焦于“机制探索与应用转化”的双轮驱动,来自多所院校/研究机构的老师和专家,以其严谨的学术氛围与前沿的创新成果,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思想盛宴。从物质基础研究到作用机理阐明,再到产业化应用开发,系统性地展示了天然健康产品领域的科研进展,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引擎。

董欢欢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董欢欢教授深入探讨了“食药两用物质”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食养声称这一行业核心议题。系统梳理了当前的政策环境与技术难点,并提出了从传统功效记载到现代循证医学研究的完整实施路径。同时谈到2025年重点推进食药物质食养声称相关试点工作。他的报告为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准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实操指南。

肖金忠 日本森永乳业株式会社首席科学家

日本森永乳业的肖金忠博士从分子水平带来了关于HRB双歧杆菌的深度解读。他的报告超越了传统益生菌“有益”的笼统概念,通过详实的数据揭示了特定菌株在调节肠道菌群、免疫健康及代谢健康等方面的精确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不仅为HRB双歧杆菌的健康益处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背书,更代表了益生菌研究从功能描述迈向机理深挖的新趋势,为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高端功能性食品与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百平 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的马百平研究员分享了如何基于深厚的中药研究底蕴,进行运动健康产品的创新开发。他提出,将具有疲劳应对、加速体能恢复、减少运动损伤等传统功效的中草药,通过现代提取纯化技术与运动营养学理论相结合,具有发展潜力。同时报告展示了数个从实验室研究成功走向产品应用的案例,为运动营养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东方解决方案与创新思路。

汪涛 广东正当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高级工程师

广东正当年生物的汪涛院长分享了从常见中药材紫苏叶中发现的对于尿酸管理有效果的天然活性成分野黄芩素。并通过小鼠试验验证了功效,这一成果展示了以明确消费痛点为导向、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范式,为植物原料的价值挖掘树立了标杆。

邵平 浙江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浙江工业大学的邵平教授系统分享了对铁皮石斛“茎、叶、花”不同部位的深度研究与资源化利用成果。从科学层面阐释了铁皮石斛传统功效密码。这项研究为铁皮石斛的高值化全利用产品的精准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甘礼社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甘礼社教授聚焦于药食同源麦冬,发现麦冬中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类新成分在心脑健康方面的功效。同时对青钱柳叶、肉苁蓉、葛根、牛大力等给出了产品落地开发方案。

陈大全 烟台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陈大全教授系统阐述了植物源外泌体(PENs)的核心技术、组成及研究前沿及产业化应用并分享了茶叶、苦瓜、生姜、白术等外泌体研究进展。最后汇总了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机遇,重点指出未来需突破提取纯化、质量控制、临床转化等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推动 PENs 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应用。

方香娥 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科学院 大健康产业研究院 合成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广州汉和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方香娥女士分享了合成生物驱动高性价大健康、化妆品原料崛起通过重构微生物代谢通路,可以实现很多功能成分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打破资源限制,显著降低成本。报告重点分享了AKG、GABA、PQQ、亚精胺等原料开发案例,并强调了合成生物学对变革大健康及化妆品原料产业的关键作用。

管彦辉 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云南农业大学管彦辉博士的分享聚焦于传统药食同源植物——滇黄精的现代化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滇黄精在传统“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如皂苷、多糖等)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炮制工艺如何通过改变成分结构来增强其药理活性。研究进一步深入阐释了滇黄精多糖的核心抗衰老机制,不仅从现代科学角度验证并深化了对滇黄精传统炮制原理的理解,也为其在抗衰老食品、保健品及化妆品中的高价值开发提供了扎实的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陈石生 广州春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春雪生命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发总监

广州春雪生物陈石生研发总监分享了鸡肉咪唑二肽的在年轻态和疲劳应对方面的科学实证。系统展示了科学文献与人体实测数据,证实其在肌肉力量、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疲劳恢复方面的功效此外还强调了鸡胸肉是咪唑二肽的优质来源,“肌肽+鹅肌肽”复配可产生更高生物利用度,产品力可对标国际优质原料,为应对现代人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经过科学验证的功能食品成分方向。

刘抗 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 副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刘抗副教授的分享针对多酚类活性成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介绍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他详细阐述了多种先进的稳态化技术,包括微胶囊化、纳米乳化及基于多糖、蛋白质的复合包埋策略,这些技术能有效保护多酚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不失活。这些研究对于发挥多酚的健康功效,推动其在功能性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陆柏益 浙江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陆柏益教授分享了慢性低度炎症早期营养干预与功能配料创制应用。深入剖析了“慢性低度炎症”并提出了早期营养干预的新策略。他指出,通过膳食和特定功能营养素精准调控炎症信号通路,是管理体重、守护心血管健康等的有效手段。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创制新型抗炎功能营养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健康模式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产品解决方案。

谭明乾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 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谭明乾的演讲核心围绕“食品功能因子稳态化靶向递送与精准营养”展开。他指出基于个体基因、代谢和肠道菌群差异的“精准营养”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针对功能因子(如虾青素、NMN等)存在的水溶性差、稳定性低和生物利用度不高等瓶颈问题,其团队致力于开发多种创新的稳态化与靶向递送体系,包括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双重乳液凝胶体系等。这些技术能有效保护活性成分,实现其在体内的精准释放与高效吸收,为开发个性化营养食品、干预慢性疾病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与技术解决方案。

熊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 医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熊阳教授的演讲核心围绕纳米护航、精准递送”,系统介绍了一系列前沿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乳剂、纳米粒及细胞外囊泡等,通过具体案例(如姜黄素纳米粒、鞣花酸-裙带菜多糖固体分散体)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有效保护活性成分、提升溶解性与靶向性。此外,熊老师还分享了团队开发的“佐睡”金花茶产品,诠释了如何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相结合,贯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链条,最终实现功能食品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张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食药中心实验室主任 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华副教授统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工业AI数字化分离纯化技术”,旨在解决药食同源产品高值化开发中的核心瓶颈。该技术有效攻克了传统技术存在的萃取效率低、溶剂残留、分离精度不足及产品纯度不高等难题,实现了对花青素、多糖、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精准、高效提取与纯化。该技术体系为提升我国特色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高端功能产品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与产业化解决方案。

李春美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李春美教授分享了柿单宁——间歇性热量限制饮食的杰出模拟者

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健康干预策略,将柿单宁定位为“间歇性热量限制”的天然模拟物在不禁食的情况下,模拟出热量限制的生理效应,从而起到控制体重作用。这一发现为柿单宁这一天然资源赋予了全新的健康内涵,使其成为开发易于坚持、效果显著的体重管理与年轻态功能食品的理想候选成分。

史辑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教研室主任

辽宁中医药大学史辑教授的演讲核心在于系统阐释了中药炮制理论是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的“芯”驱动力。通过肉苁蓉的深入研究案例,揭示了炮制(如酒蒸)如何通过改变化学成分及影响体内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增效减毒”与“生熟异治”的传统智慧。为科学诠释炮制原理、提升药食同源产品的功效与安全性标准,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与现代化研究范式。

李任时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药科大学李任时副研究员分享了“薯蓣延年”--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山药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系统展示了如何基于中医“脾虚致衰”理论对山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该研究不仅阐明了其功能因子与作用机制,更致力于开发系列功能食品,旨在贯通从理论到产品的全产业链,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了兼具中医药特色与科学依据的山药高值化解决方案。

刘顺俊 日本医学研究中心 代表董事 

日本医学研究中心代表董事刘顺俊先生解析了日本市场以严谨的功能性标示制度(特保、营养机能、功能性标识食品)为基础,企业通过扎实的临床验证(如FANCL、小野药品)和专有技术(如AUTHILE纳米化)实现产品高附加值与品牌差异化。其成功经验表明,将制药级的研发实力与对特定人群(如老龄社会)需求的精准洞察相结合,是打造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关键。日医研作为中日合作的桥梁,正致力于将此成熟模式与产业链优势对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肖晗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副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肖晗副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于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珍贵药用成分——灵芝酸。开创性地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实现其高效生物制造,成功实现了包括21种新化合物在内的多种高活性灵芝酸的从头高效合成,其产量相较传统种植提升达1-5个数量级,为灵芝酸作为功能成分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信丰学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博导

南京工业大学信丰学教授分享了虾青素等抗氧化着色原料生物合成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高产虾青素工程菌株的构建与发酵工艺优化方面的突破,包括关键酶的挖掘、代谢通路的强化以及发酵过程的精准调控。这些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虾青素的产量与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天然虾青素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和水产养殖等领域,展示了工业生物技术在创造高价值天然原料方面的巨大潜力。

施峰 江苏大学药学院 副教授 硕导

江苏大学施峰副教授系统介绍了驱动药食同源产品创新的两大引擎:前沿配方筛选技术与科学功效系统评价体系。在配方筛选环节,他重点展示了AI智能算法、脂筏色谱色谱及类器官筛选等新技术,旨在实现成分与配方的精准、高效发掘。在功效评价层面,构建了从细胞、动物到人群测试与临床试验的完整证据链,并以一款尿酸管理固体饮料为例,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并经严谨实验证实了其功效,为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了从概念到验证的完整方法论。

本次植提桥科学论坛精彩地呈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从理论阐释、技术突破到产品创制,为与会者勾勒出一幅营养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清晰蓝图,取得了圆满成功。

END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评论,请先 登录 or 注册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欲了解历史信息,请切换至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