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正式道歉!一月内3次顾客冲突,问题究竟出在哪?
咖门 2024-06-25 1724
一个月内发生3起顾客冲突,问题到底出在哪?

作者:国君;来源:咖门

01 一个月内3次顾客冲突,Manner咖啡正式致歉

6年前,全国各地有多少咖啡人曾到Manner创始店“朝圣”,又有多少人因为Manner点燃了“咖啡小店”的梦想。

去年,Manner门店破千,让无数咖啡人振奋,“精品咖啡+直营模式”也能开出千店,Manner似乎为行业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今天,Manner却因为系列顾客冲突事件,站上风口浪尖,引发行业深刻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系列视频曝出,从“打人”、“被打”、再到“泼粉”等咖啡师与顾客的冲突事件,一个月内在同一品牌连续发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关注。

“#Manner单店平均收入8000 元一天”“#Manner有员工称 8 小时内要做 500 杯咖啡”“Manner老员工把自己比喻成牛马”等话题一波接一波,这对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是难以衡量的损失。

6月21日晚间,“Manner事件”有了新进展。MANNER官方微博正式发布声明。

一方面表达歉意,另一方面也承诺了调整举措:未来要从“员工培训、运营安排、咖啡师关怀”三个方向进行整改。

02 谁是谁非,听听行业人怎么说

此事发生后,网友们群情激昂,有很多网友声援咖啡师:“有谁为打工人说一句话呢?”

也有评论认为,“连这个气都受不了,就别来干这行”;还有人认为,顾客应该多一些包容和尊重,“如果等不了,就去买即饮咖啡”。

但作为从业者,相比吃瓜,最重要的是从此事中汲取积极的教训。让我们看看行业人对此怎么看。

第1种观点:当下咖啡师的工作环境太“高压”

“很多人从咖啡师的崩溃里看到了自己”,塞米小趋势研究室主理人塞米的话,戳中了很多人。

曾经在Manner做过店长的一位行业人深表认同:“这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冲突升级到动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顾客和咖啡师包括品牌都有责任。”

“买一杯咖啡需等待的时间,顾客在小程序上是可以看到的,赶时间可以理解,但不要为难做咖啡的人。”

“Manner咖啡师的工作环境非常高压,监控24小时看着,一些高杯量门店基本一天有500~1000杯,咖啡师每天身体和精神都高度紧绷,不能有一点出错还不可以得罪顾客。”

捌比特咖啡创始人阚欧礼说:“餐饮业类似的矛盾很普遍。每一只骆驼都背着整垛稻草,举步维艰、前途渺茫,最后一根稻草出现的概率就会显著提高,同行看到哀嚎一下,还得往前走。”

第2种观点:降本增效和顾客体验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

成都G1咖啡创始人李姜春表示:“本质就是内卷导致品牌利润降低,只有不断提升人效降低人工成本,高压工作环境让员工苦不堪言,而顾客也是打工人,双方压力都大,一点就着了。”

也有行业人认为,这一系列冲突的原因,是降价、增量的同时,设备能力不足,一方面门店伙伴年轻,抗压力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缺乏沟通耐心。

王力咖啡主理人王朱岑说:“本质还是品牌的选择问题,降本的同时要增效,增效要改变流程,换全自动设备是合理的改变,但咖啡不能差,奶质不能差,这需要从研发、培训、设计、服务四个维度赋能。”

第3种观点:要求咖啡即快又精,本身就是行业悖论

S.O.E COFFEE合伙人李冕,直言“一个巴掌拍不响”,咖啡师从事服务行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应对“奇葩”客人是职业基本要求。超过同行的薪资水平势必有相应的工作强度。

再来说顾客,如果需要一杯快捷的咖啡,可以选使用全自动咖啡机出品的品牌,Manner用半自动(甚至在另一个案例里还要手冲出品),出杯速度就会慢一些。

如果是对咖啡品质有要求,也可以选择独立精品咖啡店,在上海这种店很多,只不过这样的店又没法将价格降到Manner的水平了。

归根结底,是咖啡师和消费者都存在“既要又要还要”,咖啡师希望工作“钱多事少门槛低”,顾客希望咖啡“便宜快捷还精品”,某种意义上说,都属于“不可能三角”。

最后,Manner似乎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做连锁,且要做单店单日6000元以上的生意,且要对6000元以下的店控制在1个人的情况下,理论上就应该使用全自动咖啡机,但又会与其“精品”的定位背离。

所以,“便宜快速半自动”到底是不是“不可能三角”,只能交给更多的咖啡师和消费者,以身入局去检验了。

03 咖啡跑得太快,是否丢失了热爱与情怀?

7年前,在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当时的咖啡圈极其艰难,基本上“6赔3平1赚”。

而即便是做得很好的小店,也逃不过“店不过三”的魔咒。

但在那个时代的从业者,他们眼里有光,对行业充满热情,他们几乎能叫出每一个顾客的名字,记住顾客的喜好,他们每天最高兴的是熟客过来喝咖啡时满意的表情。

而顾客每天期待的也只不过是一杯自己爱喝的咖啡,看到熟悉咖啡师,每次交谈,每个对视的微笑,都让人对这家店心生眷恋。

这种双向奔赴的顾客关系,才让咖啡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品类,入口又入心。

短短7年时间,行业发展翻天覆地。

头部品牌的快速成功,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似乎咖啡也可以像茶饮、小吃一样,一年开出几千家门店。“咖啡速度”前所未有地快了起来。

有一些头部品牌找到了自己的效率模型,其商业模式、资金储备也支撑其快速发展。但大部分品牌并没有这个基因和实力,在资本的助推之下,快速跑马圈地,动作快了就难免变形。

即便是和属性最近的茶饮相比,咖啡仍然是一门“慢生意”,是一个需要兼顾调性、品质、情感寄托的品类。

在过度追求效率和速度的过程中,经营者是否丢失了本该属于咖啡的那份情怀?

正如Manner在声明里说的:“本次事件违反了MANNER服务的初衷,我们会认真吸取教训。”

中国市场,注定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能兼顾调性、速度和顾客体验的门店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王力咖啡主理人王朱岑向我展示过最新的自动拉花机、自动手冲机,他说,“以后的精品咖啡馆大概会成这样,一台全自动、两台自动手冲机,一台单头变压机做SOE”——既能兼顾效率,又能让咖啡师解放双手做好顾客服务。

这到底能不能落地,还有待市场检验。但我想说,快与慢都不是问题,咖啡需要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这比短期的造富神话更可贵,也更值得每个从业者向往。

本文转载自咖门,转载请联系出处,点我查看原文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评论,请先 登录 or 注册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欲了解历史信息,请切换至老网站!